
上元二年(675年),年仅十九岁的宋之问考中进士,风光一时,刚入仕途就被授为县尉。不久他进入文学馆,又以参军身份到边塞服役,回到都城后在国子监下的崇文馆任职。表面看起来仕途顺利,但宋之问心里并不满足:他自觉学识丰厚,却常被安排在闲散的衙门之间打转,眼看年岁已过而立中股网,却迟迟没有得到重用,心里难免郁闷。
机会终于来了。天授元年(690年)秋,武则天称帝,改国号为周。听闻宋之问有才,武后把他召到身边。宋之问常写诗来讨好武则天,起初确实受宠;但武则天把他安排在尚方监,管理各类工匠和供给事务,这并不是宋之问心中理想的位子。他看到宫中得宠的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权势熏天,便想靠投靠他们上位。为了讨好张氏,他甚至亲自为人倒夜壶、侍奉,结果不过沾不上边。后来他又被安排进入奉宸院,做左奉宸内供奉——这本来是皇宫里为女皇挑选的年轻男子之地,宋之问在那里等待被选召,然而武则天私下却说他口臭难以忍受。得知这样的评价后,宋之问十分羞愧,据说从此一日要刷好几次牙,上朝时还常含着鸡舌以掩口气,但终究没被女皇看中。
展开剩余64%走投无路的讨好不但没换来实权,反而让他命运多舛。神龙元年(705年)正月,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,逼武则天退位并诛杀二张,唐中宗复位。宋之问被贬到泷州(今广东罗定)当参军,那里生活艰苦,远不如洛阳的荣华富贵。受不了苦的他偷偷逃回洛阳,过汉江时写下脍炙人口的短诗《渡汉江》:“岭外音书绝,经冬复历春。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。”诗中写出他越靠近故乡越怕遭惩罚的惶恐心情。
回到洛阳后,宋之问侥幸没有被查处。此时朝局动荡,权力更迭频繁,张柬之被贬,武三思一时掌权。宋之问被原来的朋友张仲之等人接纳,他们谋划反对武三思时,宋之问本是故人中股网,便被卷入其中。不过他在关键时刻选择告密以重返仕途,结果被任命为鸿胪主簿。士人向以节操见重,宋之问出卖朋友换取官位的行为立刻让他名誉扫地,但他并未收手,仍在谋求上位的机会。
景龙元年(707年),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,之后遇害,宋之问上奏歌颂武氏父子的功德,促请立碑,因而获升为功员外郎。可惜他又一次站在了错误一边。景云元年(710年),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,推翻韦后和安乐公主,随后唐睿宗复位。宋之问因过去与张氏、武三思的牵连,被流放到钦州(今广西一带)。后来李隆基清算太平公主势力后掌权,对宋之问极为不满,下令其自尽。使者来宣布旨意时,宋之问惊惶失措,不知如何交代身后事,直到朋友急促吩咐,他才匆匆整理自己,接受了命运。
宋之问的卑劣并不只体现在他对权位的追逐和对朋友的出卖上,他甚至为了满足私欲,伤害了至亲。宋之问的诗才是真实存在的,武则天时期他曾在诗会上拔得头筹;他的侄儿刘希夷也是才子,写有名篇《白头吟》,其中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被视为佳句。宋之问竟然向刘希夷索要这句诗,出言无理。刘希夷虽有不愿,但碍于情面勉强应允,后来又反悔。宋之问怒不可遏,竟命人用土袋将刘希夷活活压死。刘希夷死时不到三十,已著有文集和诗集数卷,若能长存,定能成就更多文采。宋之问为了私欲不惜残害亲人,这种无耻与冷酷,令人难以苟同。
总体来看,宋之问是一个才华与争名逐利并存的人物:他有诗才与仕途起落,但为追逐权力和名利所做的卑劣选择,最终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复杂且多为负面的印象。
发布于:天津市高忆管理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